-
友情链接:
或许这也是赛博考古
我有个爱好摄影的网友。出于兴趣使然,他时常到各种地方拍些照片,或人文或自然,反正看起来都挺专业,毕竟人家是拿相机拍出来的。但前几天,他却因为这个差点被当成特殊人员——还是为我那位朋友留些面子,这里便不展开来聊了。
不得不说,从拿着相机进行拍摄的造型来看,这的确要比手机拍摄显得更为专业,而从他拍摄出的照片来谈,古早胶片相机出色的质感也颇具风味。在与这位网友交流后,我便也想买台相机稍微玩一玩,而那位网友为我提出的建议则是:别碰 CCD。说着,还给我转发了一条来自知名 UP 主"影视飓风"的视频——这才让我发现,CCD 相机的水有多深。
影视飓风这个视频的内容很简单,就是先介绍了一下何为 CCD 相机,又探讨了为何 CCD 相机变得这么火。尽管这是一期"动态视频",也就是仅展示在 B 站动态中,不显示在投稿页面的竖屏短视频,可这个视频的播放量却丝毫不低,并且引发了不小的反响。
当然,在讨论这些后续之前,还是要先来讲讲何为 CCD 相机。目前来看,被称作" CCD 相机"的,大多数是便携性较强的"卡片机",也就是像卡片一样可以轻松塞进口袋里的"便携式数码相机",而 CCD 指的则是常被用于这类相机中的图像传感器。如今,CCD 已经被 CMOS 技术所取代,CCD 相机也大多不再进行生产,成了电子垃圾。
而在影视飓风的视频中,让 CCD 相机市场变得如此火热、让 CCD 如此受欢迎的,是 CCD 相机相较于手机所具备的某些独特性质。比如:闪光灯功率更大,可以拍出层次更加分明的夜景照片;保持一臂距离拍摄近景人像,能拍出网上同款的冷白皮,而面部的瑕疵也会变得平整柔和;有的相机在色彩上会有一定的偏色,产生风格化与胶片质感等等。
这样一看,早已停产的 CCD 相机对比当下摄像头愈发强劲的手机而言,还是存在不少无法替代的优势。但影视飓风这个视频最核心的论点,还是最后的那句话:"如果你家里有 CCD 相机,那拿出来玩一玩还不错,但如果花 3000 多去买一台……别这么做。"
事情的确如此。由于大部分 CCD 相机早已停产,如今购买 CCD 相机的渠道就只有二手市场。而二手市场上的 CCD 相机却经历了一波涨价,比如影视飓风视频中提及的佳能 G12,它在 5 年前的价格是 300 元——到了现在,则涨到了 3000 元。
而 CCD 相机所谓的"质感",其实也可以通过后期手段来模拟——在数字技术如此发达的当下,或许随意一个滤镜都能将这种复古质感加以还原。于是,CCD 相机无法被替代的东西,就只剩下握在手中的那份机械质感与拍摄完无需后期立即出片的即时性。但这些无法被替代的价值,显然无法撑起如今过高的溢价——因此,从性价比角度来看,这种早已停产,被称作"电子垃圾"的 CCD 相机,的确无法令所有人满意。
但 CCD 市场的火热显然无法因影视飓风这一部视频而降温。在这个视频发布后,一众网友纷纷猜测:"马上二手平台上就要出现几千块的影视飓风同款 CCD "了。
事实也的确如此。闲鱼上的商家不负众望,立即把影视飓风这块"金字招牌"按在了宝贝链接里,顺便还将视频中那台"五年前 300 块、现在 3000 块"的相机,再度拉升到了 4000 块的高价——值得一提的是,佳能 G12 在当年的全新出厂售价就接近 4000 元。而从用户名中包含的相机关键词,以及"鱼小铺"的认证来看,这位卖家并不是在开玩笑,确实是位专门的二手相机交易商。换句话说,就是很多人说的"贩子""奸商"。
在这之后,对哄抬 CCD 相机价格的"贩子"和"奸商"们的口诛笔伐,就自然是不得不品的一道风景线了。毕竟,这样的操作跟把"影视飓风评 CCD:值得购买吗?"断章取义成"影视飓风评 CCD:值得购买"没什么两样,颇有一种黑色幽默在里面。
于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不少网友更进一步,对那些 CCD 相机的购买者进行嘲讽与批评。有人在评论区中晒出自己使用 CCD 相机拍摄的照片,而收获的评论却是"可太感谢你们了"。
也有人将矛头直指小红书与小红书用户,称"电子垃圾涨价全是小红书干的"。
当然,必不可少的还有锐评"智商税"之类的评论——似乎已经有不少人在愈发高涨的 CCD 相机热度下,彻底识破了" CCD 骗局"。
但是在这样的"拔草"下,CCD 相机的热潮是否还会持续下去呢?
事实上,有关 CCD 相机的讨论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比如,中国青年网在 2023 年就已发表标题为《"古董" CCD 相机翻红 当心改装陷阱》的文章,并揭露不法分子使用"行车记录仪"来改装假冒 CCD 相机以次充好的行径。上个月,新华网财经观察也刊文《重回焦点的 CCD 相机》,陈述了当前 CCD 话题的巨大讨论热度。
图源:新华网
而在名为《记忆的双重中介化:基于 CCD 相机的青年怀旧文化研究》中,作者刘瑀钒也从学术角度进行了相应的探讨。他认为,怀旧物 CCD 相机作为一重中介再现了 Z 世代青年的本真记忆,社交媒体作为二重中介将记忆塑造为平台化的图像展演。青年怀旧并非单线程的文化抵抗、收编,而是兼具物质性与数字化的双重文化实践。
刘瑀钒 . 记忆的双重中介化 : 基于 CCD 相机的青年怀旧文化研究 [ J ] . 新闻与写作 ,2024 ( 3 ) :101-109
简单来说,CCD 的爆火就是在用户需求、社交平台、明星效应、怀旧心理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所诞生的社会现象。仅用"贩子炒作"来解释,未免过于狭隘。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其诞生与消退自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当前网友们争论的核心,往往聚焦在"性价比低"所导致的不值得购买上。但如上文所言,CCD 相机的热度与怀旧文化深度相关,而怀旧这种情感又是难以被量化的。于是,我们便能常常在评论区见到这种一方聊怀旧,一方聊性价比的现象。对双方来说,自己的理念都是正确的,可从不同视角出发的讨论也的确会诞生一道隔绝彼此的藩篱,令双方陷入跨服聊天。
所以,即便影视飓风在这个视频中表示出 CCD 相机不值得购买的观点,并且也有不少网友科普了 CCD 相机过高的溢价,但这一市场终究不会轻易消退。事实上在游戏圈中,就有这样一个"前车之鉴"——二手 3DS 市场。
3DS 是任天堂在 2011 年推出的掌上游戏机,衍生机型包括 3DS、3DSLL/XL、New3DS、New3DSLL/XL、2DS、New2DSLL/XL。而目前,这些机型均已停产,相关的维修服务也在 2024 年 8 月彻底停止。这便意味着,3DS 全系列已经成了用一部少一部的稀有产品。
而 3DS 的确是一款难以真正使用模拟器替代的产品。即便目前最佳的替代方案是使用折叠屏手机模拟双屏,再使用手机手柄模拟真实按键手感,但仍然无法还原 3DS 上那块支持裸眼 3D 的屏幕。即便许多人认为裸眼 3D 功能有些鸡肋,而后期诸如《精灵宝可梦:太阳 / 月亮》之类的游戏甚至不支持裸眼 3D。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这一功能的确足够亮眼,也是只有在 3DS 上才能体验到的功能。因此,想要完美体验 3DS 的感觉,最佳的方式就只有购买一台 3DS 了。
在稀缺性与独特性的共同作用下,3DS 成为不少人关注的对象。事实上,如果将 3DS 也视为"旧技术物",那么 3DS 的二手市场便可参照论文《旧技术物的"重生":一个线上平台的 iPod 二手实践》中对 iPod 二手市场进行的访谈来进行分类:"职业卖家""非职业卖家"与"纯粹买家"。其中,职业卖家专门售卖二手产品赚取利润,非职业卖家分为"收藏卖家"和"个人卖家",前者将淘汰的旧藏品转卖,后者单纯转卖自己的二手物品,而最后的纯粹买家则仅在二手平台进行购买。
在 3DS 二手市场中,也可以进行类似的划分。以我为例,我就是典型的"纯粹买家",而闲鱼上某个活跃多年的 XXX 电玩,则是"职业卖家"。通常,玩家群体会互相分享购买经验,其中重要的一条便是尽量去"非职业卖家"手中购买。原因有二:一是,"职业卖家"也是二道贩子——"职业卖家"往往以外挂工具秒拍"非职业卖家"出售的 3DS,转手就标注 99 新加价出售;二是,"职业卖家"可能存在质量问题——比如出现换壳机、按键失灵机等状况。
从价格上看,以我自己手里这台新大二(New2DSLL/XL)来说,三年前从二手交易平台上购买的价格是 650 元。
如今,新大二的价格仍保持在 700 到 800 元左右,价格非但没有下降,反倒是又升值了。当然,这也与正常的市场波动,以及是否能蹲到好价有关。但无论如何,3DS 系列机型价格的稳定,的确是件不可否认的事。
在二手市场上,价格最高的是新大三,即 New3DSLL/XL,当前的市场价已经破千,购买二手新大三的价格,要比购买一台 Switch Lite 的价格要更高。诚然,这与 3DS 已经有了 b9s 完美破解有关,但这样的二手价格还是令人咋舌。
其中原因,自然是由稀缺性与独特性共同缔造,而一些种草推荐也不可忽略。比如在 2022 年,B 站上就有知名 UP 主制作入坑 3DS 视频,获得较多播放量。
另一方面,在小红书上,也出现了不少种草攻略。无论是便于携带的特性、轻巧美观的外观,还是能在壳上贴满的各类贴纸,这些美妙的特点都能令不少人慕名购买。
在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3DS 的价格也就这样持续居高不下,一直到了今天。而回到 CCD 相机上,你会发现:情况何其相似——同样的怀旧情怀、同样的时尚单品化、同样的社交平台种草、同样的不可替代。唯一不同的,便是 3DS 仍是台游戏机,局限在游戏玩家群体中,而 CCD 相机作为拍照设备,能够被更多普通人所得知。
因此,CCD 相机的这股热潮,恐怕也会同 3DS 那居高不下的价格一样,继续延续下去。而类似的热潮只会越来越多,涉及的方面只会越来越广——或许是为了怀旧买单,或许是满足奇奇怪怪的需求。
在更多"怀旧好物"热潮到来的或然性下,我们唯一能够确定的一点便是:到那时候,一定会再度多出一批"奸商",也一定会诞生出一场场"嘲讽电子垃圾"和"为了情绪价值买单"之间的争论。
而在那之前,或许更友好的环境、更透明的价格、更合理的市场,才是我们真正期望见到的——只是,从过去的种种经验来看,这真的不太好实现。